校园新闻
第一次把揉了千百遍的泥塑做出形态时,我指尖沾着土,心里却亮了——那是从高三灰暗的文化课成绩单里,捞出来的第一束光。
曾经的我,是老师口中“再努力也难跟上”的学生。数学公式像绕不开的迷宫,作文格子里总填不满像样的句子,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往返学校,生活只剩“考不上大学怎么办”的焦虑。我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普通下去,直到偶然了解到学校的非遗保护专业,摸到了那块温热的泥塑。
最初只是觉得新鲜好玩,把泥巴做成小猫小狗的样子。可越做越投入,我发现自己能记住每一道纹路的走向,能让无生命的泥塑有了神态——层层叠叠的花、栩栩如生的动物,连老师傅都夸这孩子手上有劲儿。
第一次把做好的泥塑作品摆在展览架上,有人驻足观看,说这个作品做得真好时,我攥着衣角,突然敢抬头看别人的眼睛了。原来我不是什么都做不好,只是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。非遗泥塑,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藏在心里的闪光点,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被认可的滋味,这份自信,是做多少张试卷都换不来的。
后来我带着这份热爱,考上了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。走进课堂才明白,我手里的泥巴,不只是“小玩意儿”,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,是刻着中国文化密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当下的社会里,我们每天被短视频、快时尚裹挟,很容易觉得“传统”离自己很远,甚至觉得它“老土”。可只有真正接触过才知道,非遗里藏着我们中国人最珍贵的东西:泥塑里有对生活的热爱,剪纸里有对吉祥的期盼,皮影戏里有代代相传的故事。我们喜欢非遗,不是因为它“古老”,而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找到“根”。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转瞬即逝,而是能沉下心来给人稳稳的归属感。
这份归属感,也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。现在我时常会在DIY店里看见小朋友捏泥塑、做陶艺,看着他们把泥巴捏成喜欢的样子,眼里的光和我当初一模一样。我也会试着设计非遗主题的文创作品,想把这些图案印在帆布袋、笔记本上,有人说“背着这个袋子,感觉自己也成了传统文化的‘宣传员’”。原来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“展品”,它可以是日常用的物件,可以是亲子间的互动,也可以是年轻人身上的潮流元素。它的魅力,就在于能把“过去”和“现在”连起来,让传统活在当下。
至于未来,我想做一个“会讲故事的泥塑手艺人”。我想用泥塑记录身边的生活:城市里的快递小哥、村口下棋的老人、校园里的青春模样,让非遗不只是复刻老题材,更能反映我们这代人的生活。我还想尝试更多商业化的可能,比如和汉服品牌合作,设计泥塑配饰;或者开一间线上工作室,教更多人捏泥塑,让大家知道“非遗不难学,每个人都能捏出自己的故事”。还想去学校当专业课老师,全心全意助力每一个热爱泥塑的同学考上心仪的学校。
有人问我,非遗商业化会不会让它变味,我觉得不会。真正的非遗,不是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,而是要走进生活、被人需要的。商业化不是“卖钱”,而是让更多人看见它、喜欢它、传承它。就像我手里的泥塑,只有被更多人捧在手心,它的温度才不会消失。
现在我每次捏泥塑,仿佛都能感觉到泥土的温热。因为我知道,这手里的不只是泥,是我的青春,是祖辈的手艺,更是中国文化的温度。我想一直做下去,让更多人知道:非遗不只是“过去的事”,它能照亮现在的生活,更能陪我们走向未来。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会有另一个“曾经很自卑”的孩子,因为摸到一块泥塑,像我一样,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与热爱。
(芜湖京师职业学校2024届毕业生,现就读于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)
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王磊、王海涵整理)